据《史记·夏本纪》记载,禹在确立政权之初就提举皋陶为政事的主导者都优配送端,亲自将管治天下的大权托付于他。皋陶任内不久便辞世,禹去世后,皋陶的后人被分封在英、六两地,亦有记载指在许地设邑。随后又有人选出益来继任皋陶之职,把天下大政交到他的手中。
禹承受舜的禅让而登位,成为君主之后,果断提携皋陶,让他担任继承人并全权处理朝廷事宜。皋陶是谁?他在历史上被视为三代圣王之外极其重要的辅政之臣,经历尧、舜、禹三代圣君的治理,因功勋卓著而被后世誉为“上古四圣”之一,与尧、舜、禹并列。
皋陶协助三代天子办理政务,规范礼仪制度,教化天下民众,推动社会的和睦安定都优配送端,被后人传颂为治理天下与伦理秩序的典范。他还主管法律刑法,秉性刚直清廉,因声名显着而被视作中国司法传统的先驱与祖祀之一。
展开剩余65%在禹刚刚即位之时,皋陶已岁高体衰,不久便辞世。皋陶出自东夷部落,传说益是皋陶的后代,继承了皋陶的部族与职务,因此禹便举荐益来接任皋陶的政权职务,延续天下治理的接力。
十多年过去都优配送端,禹去世。按照禅让的传统,益理应继承天子之位。然而天下的诸侯却以“吾君乃是帝禹之子”为由,拥立启为天子,开创夏朝。益自知威望尚不足以独自担纲,也愿意顺势承担较为稳妥的角色,因而选择支持启,让位的问题逐渐显现。
《史记·夏本纪》记载的情形是:至于第十年,禹东巡至会稽而崩,天下的权力遂授予益;三年丧期结束后,益让位给帝禹之子启,并隐居箕山之阳。禹的儿子启贤德出众,天下普遍归向他。禹崩后,虽由益辅助禹的政务,但益的影响力仍然有限,天下最终并未完全归心于他。于是诸侯纷纷离开益而朝拜启,自称“吾君帝禹之子”,启因此登上天子之位,成为夏朝的君主。
与此相对,《竹书纪年》则记载了启、益之间更为激烈的权位之争:益登基后,启杀死益以夺取君位;另一种说法是,益即位后,在一些部族的拥护下,启对益的部族发动战争,最终获得胜利并夺取君位。随后,益率东夷部族联盟反击启,经过数年的征战,最终以启的胜利确立了天子之位。
从学术角度看,通常认为《竹书纪年》的记载在情节戏剧性与冲突性上更为突出,可信度也因此被认为较高一些。无论过程如何,结局却基本一致:启成为新的天子,华夏历史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朝代——夏朝。从此往后,禅让制逐渐被世袭制所取代,天下的治理模式也逐渐由“公天下”转向“家天下”的观念。
然而,在权力争夺的失败阴影之下,东夷部族并未真正退出历史舞台,复仇的目光始终盯着刚刚建立的夏朝王庭,暗潮涌动,仇恨与警惕并存,成为后世史学家和读者对这一时期最感慨的一处伏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资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